國內疫情開始拐向“負增長”,而經濟方面的脫離負面影響的拐點仍未到來。
一些工廠仍然停工、商店餐館關門、村莊封路、各個寫字樓也要控制辦公人數。滯后效應作用下,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傷還在逐步顯現,如坐視不理,可以預見,隨之而來的衰退將會對疫區(qū)群眾二次打擊。
停工中斷現金流、工人失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信用破產,旅游業(yè)受到的沖擊甚至讓導游轉行去做直播。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較弱的流感造成的損失就可以使全球GDP減少0.5%,而嚴重的疫情大流行可能造成相當于全球GDP 5%或超過3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此次疫情的影響已經讓全球股市深陷綠色恐怖,而全球散播新冠肺炎還將造成多大經濟損失尚難預估。
“看得見的手”到了該出手的時候。
數十萬億的“新基建”刺激計劃已進入待命狀態(tài)[2]。有別于工業(yè)基礎“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這次的新基建,面向的是信息時代。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新基建包括七大領域:5G、特高壓輸電、城市間高速鐵路和城市間軌道交通、充電樁、數據中心、AI人工智能和工業(yè)互聯網。候補的還有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物聯網、智能駕駛、工業(yè)機器人、氫燃料、石墨烯新材料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此外,面對醫(yī)療系統發(fā)展尚不完善所暴露出的問題,公共衛(wèi)生基礎設施建設勢必應囊括其中。
SARS后我們建立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以監(jiān)控全國傳染病,而此次疫情暴露了這套系統的一些短板,打造一套更加公開、更高效率、更可信、更加安全和智能的疫情監(jiān)控系統理應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而區(qū)塊鏈技術作為一套公開信任的技術方案,如果能同人工智能、工業(yè)互聯網等多個模塊進行結合,很有資格成為新基建項目的重要組件、現有公共衛(wèi)生預警系統的破局點和未來拉動信息技術行業(yè)的增長點。
區(qū)塊鏈技術也受到了高層的關注。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過,“把區(qū)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qū)塊鏈技術和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3]。
作為一種新出現的網絡技術,區(qū)塊鏈從本質上講是一個共享數據庫,存儲于其中的數據,具有不可篡改,過程留痕,可追溯,公開透明,多地保存等特征。這些特征為區(qū)塊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信任基礎,能創(chuàng)造可靠的合作機制。
結合疫情暴露出的問題,區(qū)塊鏈在很多有信任需求的場合都大有可為,比如:
區(qū)塊鏈可用于公益慈善,可信的物流數據讓捐贈物資可以直達終端具體的醫(yī)院和科室,讓捐贈者捐的明明白白,踏實放心[4];區(qū)塊鏈用于醫(yī)療制品溯源,讓用戶使用手機掃碼就能快速識別假冒偽劣產品,避免使用了不合標準的口罩而感染病毒的情況[5];區(qū)塊鏈用于保險,特別是使用了保險智能合約之后,可以大幅提高保險理賠的速度[6];區(qū)塊鏈可用于項目協作,疫情期間企業(yè)實行在家辦公,區(qū)塊鏈可以幫助進行分布式組織辦公,一些模式化的流程可以部署在區(qū)塊鏈上自動執(zhí)行,很多消息可以透明共享,增加自動化程度和協作效率[7];區(qū)塊鏈還可以用于輿情管理、辟謠、疫情數據公開[8]等多個領域。
詳細來說,依靠區(qū)塊鏈和新基建中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工業(yè)互聯網的結合,將能夠給這些行業(yè)提供更多可能。
一 基于區(qū)塊鏈可信數據的形式研判和信息公開
據1月29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等機構發(fā)表于《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的回顧性病例分析論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9]報道,2019年12月中旬密切接觸者之間就已發(fā)生人際傳播,而在2020年1月1日,當地公安機關先后對包括醫(yī)務人員在內的8名發(fā)布“華南水果海鮮市場確診7例SARS”人員以“散布謠言”為依據進行處理[10]。據隨后各方公布的報道顯示,此后的1月1到11日已有7名醫(yī)務人員感染,12-22日又有8名醫(yī)務人員感染。但是,有關部門依然在2020年1月10日向公眾報告“未發(fā)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
如果只要找出病人的活動軌跡與華南海鮮批發(fā)市場關聯就能分析肺炎的傳染性,我們可以把定位技術,AI等工具應用到傳染病的治理和預防中,盡早的找出其中關鍵因素,為早期疫情判斷做依據。不過要依賴數據的基礎是數據可信,要確保數據的可靠就需要使用抗篡改的區(qū)塊鏈技術。
要獲得可信的數據其實并不容易,在新冠肺炎開始由武漢向全國蔓延時,多地出現發(fā)熱患者故意隱瞞武漢旅行史,造成了整個醫(yī)院門診部門被隔離的嚴重后果。比如,山東濰坊的一名患者刻意隱瞞個人旅行史和人員接觸史,致68名醫(yī)務人員被隔離[11];福建一名患者明知自己來自武漢,卻對他人謊稱來自菲律賓,未按規(guī)定進行居家隔離,還幾次參加宴席,導致7人感染新冠肺炎、近千人被要求居家觀察[12]。
在這種形勢下,完全依靠個人提供出行歷史的方法在抗疫的關鍵時刻顯得很不可靠。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使用區(qū)塊鏈技術進行軌跡記錄,把到發(fā)熱科就診者的最近一個月航空出港信息,火車出入站信息,手機定位信息通過某種形式進行組合,那么病患的旅行數據就更加可信和全面,避免了人為的記錯,或者故意隱瞞。
要點在于,航空公司的乘坐信息,火車站檢票信息,長途客運公司的數據,手機定位信息都屬于不同的公司,這幾個主體之間沒有從屬關系,因此,如果沒有更高層次的強力主體進行協調,那么數據調用協作就有問題。但是用一個聯盟鏈,各方同時加入,就可以對等的主體進行有效協作,并解決數據所屬權的問題。
基于區(qū)塊鏈的加密技術和權限控制技術可以對隱私信息進行保護,患者不用擔心大量的隱私數據被暴露。醫(yī)院作為數據的讀取方可以在特殊時期加入這個聯盟鏈網絡,獲得有限讀取數據的權限。醫(yī)生在系統中輸入患者的身份證號或其他證件號,區(qū)塊鏈網絡只需返回在14天內是否有疫區(qū)旅行史即可,并不需要暴露病患的旅行細節(jié)以及其他隱私信息。在獲得的可信數據,對疾病的傳染性有了明確判斷后,地方政府應該及時地向公眾報告,賦予公眾知情權,防止由于猜忌造成恐慌。
二 構建新一代疾控預警系統
確認病人活動軌跡或是病人間的關系可以使用一些機器學習工具分析可信的鏈上數據,但要在全國范圍內確認是傳染病并進行預警則需要一個完善的系統。2019年12月,武漢部分醫(yī)療機構陸續(xù)出現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但時隔近兩個月后,到了2020年1月下旬,相關輿情才開始在全國傳播。這凸顯了我國當前正在運行的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與響應機制還有欠缺。
SARS之后,2008年我國就已經在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運行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建立了預警與響應機制,并實現了對39種傳染病監(jiān)測數據自動分析、時空聚集性實時識別、預警信號發(fā)送和響應結果實時追蹤等功能,上報方式也從傳統的人工上報逐步發(fā)展到信息化和IT化上報模式。這套系統在某些情況下是可用的。2015年5月,廣東省惠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了一名來自韓國發(fā)燒近40℃的游客。醫(yī)院發(fā)現他可能感染了MERS(中東呼吸綜合癥冠狀病毒),這是一種致死率高達40%具有嚴重危害的病毒。在收治病患僅8天后,我國就成功完成MERS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試。6月11日,國內設備已經可以通過基因對MERS進行排查,每次可完成樣本量為96人次。各級防控系統一旦發(fā)現發(fā)熱樣本在兩小時之內即可在預警系統里完成逐級上報。2015年的MERS事件,參與救治的醫(yī)護人員,病人接觸過的人都得到及時的隔離觀察,沒有國人染上MERS病毒[13]。
我國在除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外,還相繼建設了國家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其核心子系統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NNDRS),實現了基于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的法定傳染病病例的實時、在線、直接報告;同時為了提高監(jiān)測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實現電子健康檔案(EHR)、電子病歷(EMR)等數據的標準化統一采集,也相繼試點和運行了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和其數據交換平臺(區(qū)、市、省、國家);為了降低診療醫(yī)生填寫傳染病報告卡的難度,又打通了醫(yī)院HIS系統和直報系統,通過診療病歷自動彈出或人工打開填報頁,半自動提交傳染病報告卡。
在一些建設較好的省份,診治醫(yī)生可通過醫(yī)院HIS系統在填寫電子病歷的時候自動彈出傳染病報告上報,上報后的傳染病報告卡通過四級公共衛(wèi)生數據交換平臺,對數據格式和完整性補充后(電子健康卡和電子病歷)最終采集到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NNDRS)中,而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通過這些傳染病報告卡,采用固定閥值法和時間模型法(移動百分位數法、累積和控制圖法、聚集性疫情法)以日為單位計算和監(jiān)測分析39種傳染病疫情情況并向基層醫(yī)院和疾病控制系統預警。
這套看起來很完善的系統為何在應對新冠肺炎時就顯得不夠好了呢?
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已經建立了自動預警與響應機制,預警數據來自于國家傳染病報告卡逐級上報的數據。預警模型主要分為固定閥值法和時間模型法兩種,固定閥值法是對15種重大傳染疾病設定出現次數閥值,超過閥值就預警的一種事件模型;時間模型法分為:移動百分位數法、累積和控制圖法、聚集性疫情法,是對18種傳染疾病的探測,其本質是增加時間和空間維度的歷史統計分析,對出現比例超過一定百分比的現象產生預警。目前我國的傳染病預警系統的預警模型并不是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條件模型,而只是基于傳染病報告卡的結果規(guī)則判斷模型。規(guī)則判斷模型必須是對已知傳染病的判斷和預警,所以對新型重大傳播的傳染病基本沒有作用。
另外,在現有的國家傳染病上報系統中,對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傳染病報告卡在臨床醫(yī)生填報完成后到上報到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還需要3次人工審批,分別是:院內防保科醫(yī)生審核,區(qū)、縣疾控中心審核,市級疾控中心審核。采用多機構和人員的核實審批,對于突發(fā)重大傳染病的爆發(fā)監(jiān)測來講,這是一種重大缺陷。傳染病一旦出現早期流行,來自當地政府的維穩(wěn),經濟和民眾壓力都可能影響人工上報過程的順暢。如果縮短報告路徑,實現基于區(qū)塊鏈智能合約的自動上報,將避免人為干預,提高系統的處理效率。
如何設計一個更為合理的傳染病預防體系呢?面對細菌和病毒,經過萬年進化的大型動物的免疫系統可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對象,我們可以從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實踐操作來做一些理解。當腳指受傷時,受傷的信息(疼痛)并不是先報給腳部,然后傳給腿部,最終在上報給頭部,而是通過神經系統直接傳給大腦,就會立刻做出響應(比如遠離受傷源)。自下而上,層級分明的建立一個預防系統可能會在效率上打折扣。如果能像人體的免疫系統,各個終端可以直接向中央報告,那就有利于快速響應。
那直接報告中央會由什么問題呢?可能中央系統需要處理的數據過大。這個可以依靠新的互聯網技術,提升整個網絡的處理能力,甚至可以使用一些邊緣計算的方案在終端就對數據進行一些初步的處理,以減輕中央的計算壓力。另一個可能的問題是數據的可靠性。這一點可以依靠區(qū)塊鏈的數據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點實現。即使是基層的醫(yī)生提交的數據,應該也是有最初的診斷記錄和化驗單,原始記錄上鏈便于中央系統直接對情況作出復核。中央系統直接對接最基礎的終端,也便于系統快速收集信息,迅速了解疫情早期的全局情況,并做好部署。
三 區(qū)塊鏈推動醫(yī)學數據共享及成果轉化
疫情發(fā)展過程中還暴露出當前醫(yī)學研究中存在嚴重的論文導向,理論脫離實踐、研究孤島等問題。一些過去疫情處理中的成功經驗卻沒有得到及時傳播和推廣。在2013年3月上海及安徽出現不明原因肺炎后,相關部門利用所建立的實驗診斷平臺在很短時間內即確定病原體是H7N9禽流感病毒,隨后衛(wèi)生部門采取了系列應急措施控制了病情,此后長三角地區(qū)發(fā)生的H7N9感染也很快被消除,沒有形成流行趨勢[14]。但是,這些應對重大傳染病的寶貴經驗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力度不夠。
這也導致了基礎研究成果不能及時向臨床診治應用轉化。雖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基礎研究部門在這次疫情中較快取得了系列成果,如快速獲得病毒序列并建立RT-PCR實驗室診斷方法,但未能及時推廣至當地醫(yī)院的臨床診斷治療中。這其中有臨床研究數據各中心之間難以共享,臨床、基礎及公衛(wèi)數據難以共享整合,各方把持自己的數據的原因。
數據難以分享有兩個方面的問題:1)數據所屬權的如何確定;2)分享過程中如何保護隱私并防止侵權。不過區(qū)塊鏈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關于數據確權,在一個由醫(yī)院,醫(yī)學院,檢測機構等多個參與者形成的網絡中,可以按照誰先在鏈上提交數據誰獲得權力的方式在鏈上自動確權;涉及到隱私的數據進行加密處理,數據每次在鏈上流轉和使用都將在鏈上留痕。被多次使用的數據將得到激勵,這樣可以有效的對加強多個部門的協作,推動成果共享和數據分享。
四 工業(yè)互聯網與智慧城市
工業(yè)互聯網和智慧城市也是新基建的重點方向。工業(yè)互聯網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及5G通信等技術,與傳統制造業(yè)的深度融合,有望顯著提升制造業(yè)效率,帶動傳統制造業(yè)轉型升級。在其中,區(qū)塊鏈技術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透明且不可篡改的數據是處理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關系的依據。一切公開透明切能夠共享,非常有利于企業(yè)主判斷企業(yè)運行情況,從而找準關鍵問題進行解決。
此外,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qū)塊鏈,將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標配。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中各行各業(yè)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tài),實現信息化、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zhèn)化質量,實現精細化和動態(tài)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具體而言,工業(yè)互聯網與智慧城市的共同點在于,二者都需要進行大量頻繁的可信數據交互與共享。生產信息、工人信息、生活信息、市民信息都需要頻繁交互和調用,需要在可信基礎上保證性能。區(qū)塊鏈在解決可信數據之外,結合主流的異構分片技術,不僅可以保證通信的信度和效度,同時能夠兼容多種類型數據和無強中心系統間數據調用和互操作,打造靈活包容的企業(yè)與城市。
區(qū)塊鏈技術誕生至今不過11年,相關技術在各個行業(yè)中的應用才剛剛起步,但依靠上述區(qū)塊鏈所提供的可能性,區(qū)塊鏈擁有將新基建和未來公共衛(wèi)生系統打造成更加高效、兼容性更好、更加靈活的開放可信信息系統的能力。能夠幫助政府、企業(yè)和社會機構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智慧城市、智慧工廠以及更高效的疾病預防控制系統。目前,政府、高校和企業(yè)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已有積極運用區(qū)塊鏈的實例,而更多的區(qū)塊鏈應用也在各行各業(yè)逐步鋪開。疫情由狂風暴雨轉陰之際,我們看到了區(qū)塊鏈在公共事件中大規(guī)模應用的巨大潛力,希望結合了區(qū)塊鏈技術的新基建,能在未來沖破陰霾,帶回久違的陽光。
參考文獻:
[1]鳳凰網2009年04月28日報道“豬流感疫情或令全球GDP減少5%”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090428/589430.shtml
[2]新浪網2020年03月08日報道“近25萬億元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出爐 機構對新基建領域看高一線”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3-08/doc-iimxyqvz8752915.shtml
[3]澎湃網2019年10月25日報道“習近平:把區(qū)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重要突破口”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71402
[4]張楠, 王名. 公益4.0:中國公益慈善的區(qū)塊鏈時代[J]. 中國非營利評論, 2018(2).
[5]肖麗, 譚星, 謝鵬, et al. 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中藥溯源體系研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7(28):2764.
[6]盧瑤瑤, 趙華偉. 淺析區(qū)塊鏈在保險行業(yè)的應用[J]. 區(qū)域金融研究, 2017, (10):52-54.
[7]袁煜明, 李驊熹, 蔣利峰. 區(qū)塊鏈模式:讓多方協作實現共贏[J]. 清華管理評論, 2018, (10):P.64-69.
[8]李泰安. 區(qū)塊鏈重構網絡輿論環(huán)境[J]. 傳媒(21):89-92.
[9]Li Q, Guan X, Wu P,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J]. N Engl J Med, 2020 DOI: 10.1056/NEJMoa2001316
[10] 中財網2020年02月01日報道“因發(fā)布疫情被訓誡的醫(yī)生李文亮,今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http://www.cfi.net.cn/p20200201000053.html
[11] 人民網2020年02月05日報道“山東濰坊一患者刻意隱瞞致68名醫(yī)務人員被隔離”
http://www.cfi.net.cn/p20200201000053.html
[12] 澎湃網2020年02月06日報道“男子武漢返鄉(xiāng)卻謊稱從菲律賓回來,外出赴宴涉3000多人”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816083
[13] 南方網2015年06月27日報道“MERS廣東狙擊戰(zhàn)”
http://news.southcn.com/china/content/2015-06/27/content_127192632.htm
[14]朱佳怡 朱曉萍 林支桂. 2013年H7N9型禽流感疫情的數學分析[J]. 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17):8.
來源:澎湃新聞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redoaks.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